师生员工代表发言安徽省教学名师 周道祥

期次:第252期       查看:49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同仁,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在这里发言,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在安徽建工学院前后工作已经28年,经历了50年建校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这也占了学校存续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我见证了安徽建工学院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安徽建工学院奇迹般的发展!
  1981年,我第一次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时,是从南七一路走来的,好像来到乡下一样。当时学校门前是两条土石路,校门前到取直的马路,中间隔着几排洋槐树,而且下了正道斜着走下来60-70米才到学校的门口。校门是如此的不起眼,以致我走在大路上,经过大门口却浑然不知。进门一看,一片凋敝破败景象。我报到时,加上中专部全校教师只有60-70人,本科生300左右。图书馆更是寒酸,学校仅有一个位于北区实验楼下东北角的一个教室充当的图书室,面积不超过100m2,藏书2-3万册。学校没有力学实验室,仅有一台用于做材料压缩性能的万能试验机,时价1万1千元,到1984年才安装起来。
  我们新来的教师住在现在的北区学生二号楼,我住在顶层的西南角,屋顶漏雨。一次散步回来我诌了一首打油诗:“路灯昏黄人影稀,风吹乱纸满天飞。期盼皇恩过天海,不对漏屋空唏嘘。”不过也不全是消极的东西。我们在楼上极目四野,满眼苍翠。大雨过后,我能从宿舍窗口看到下面七里河上农民张网,鱼儿窜跳。我们享受着“临窗观鱼跃,卧闻菜花香”田园诗般的生活,但无论如何这里不像是个高等学校。当时的确不是大学,名字很长叫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工程学校教学点”。
  初创阶段的艰辛与磨难也成就了安徽建工学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是我们建院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建工学院徽匠精神的源头。我们学校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政府下拨的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建设的大部分财力是我们教职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的,这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专家组的专家们,也深为我校师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对安徽建工学院艰苦奋斗的壮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时过20多年,校园面积从60来亩增加到1200多亩,学校在岗教职工超过1100人,在校学生18000人,实验室设备总值达到八千万元,和当时的学校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更为重要的是,最近十年,学校的办学上了三个的层次。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6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学校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今天,也许我们学校算不上全国同类院校中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一定是进步最快的。我们的努力已经创造了一个神话!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继续努力奋斗,相信我们学校一定会带来一个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