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棵树

期次:第401期       查看:52

  家乡在中国文学还有一种别称“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古时人记忆中家乡边的桑树梓树是父母栽种的,每当他们想起家乡,想到父母,“桑梓、桑梓”被念叨多了就成为了以物代所的词藻。
  家的印象对我来说也是一棵树,不过不是桑梓,而是一颗高大的樟树。家乡的早晨混入朦胧的是声声高低起伏的鹊鸣,阳光从油油的绿叶上弹过,踩着窗棂,散开了七彩的圆韵。蚕丝被上满满的、金灿灿的亮点,软绵绵的枕头也变得有些刺眼,着时有一阵暖黄色的风从树旁拂过,枝叶蹀躞的沙沙声萦绕在耳畔,微微翕动鼻翼,风好似捎来了远处的桂花香,甜甜的,心忽然变得轻松,变得满足。
  那一年,我上初三。丹桂飘香的季节正是最为繁忙的月份。从木樨花香馥郁到栀子花吐苾记录了一段青春,一段青涩却忙碌的青春。开春的阳光很纯净,也十分柔和,白昼来得很早。我的书桌放在窗边,正对着繁茂的绿叶。那棵树很温润也很有亲和力,透过窗子的左上角能看到一处喜鹊巢,是老人家口中能带来“喜气”的灵物。摊开书本,继续消磨着昨夜留下的习题,我很喜欢这样,早晨的氛围很让人享受:外面的人很少,律动的树叶整齐明快,翻过的书页洁白清脆,书桌前的我时常会不经意的看着远处发呆,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看着抖动的树叶傻傻地笑。
  那棵树的亮绿色对我而言是最舒适的颜色,也许是因为那棵树总能串联起回忆中的一段青春,总能把时光点缀得如此的恬静,如此的雅致,以致于走出回忆时总觉心酸。走过了,却怅然若失。
  仲夏来临,结束了高考的我们如释重负,慵懒地趴在凉席上,转着铅笔,对着雪白的志愿填报单揉鼻子。我决定留在这座城市,也许想多要一点在家的时光,也许想再找找那段温情脉脉的日子,也许我对有着一棵樟树的家有所依赖。
  但情感毕竟难以复制,体会了,也消失了。
  现在的家有些生疏了,也少了几分温情,尽管我也会时常回去,和我的家人在那里生活,但离家的生活模式把这样的时光挤压的很短,能留下的也自然不会太多。不变的是那棵树依然还在那里,只是树叶多了些许墨色,喜鹊巢里的喜鹊也搬了家,可能少了些惜爱它的人,也觉得寂寞难耐吧。
  想一想自己与家的羁绊在今生今世慢慢消减,心酸之时偶尔也会有宽慰:家总归是要慢慢分解的,从大家庭慢慢分解为小家庭,代代如此。岁月流水,印象里的家已只是一棵树的时候,有树的地方都能拾起家的感觉。人的一生不可能是永远的驻足停留,也不会永远背负留恋的情感,我们的置业成家也是必经之路,找一个有树的宅子安家,把家的温情流传下去,分享给身边人也不失为一种情怀。
  一棵树一个家,感性上说就是的情感传承与浓缩,想必“桑梓”的造词人也在家边种下了桑树梓树吧。(16工程管理2班 王家瑞)